大連理工大學研發出具有模擬生理功能的類器官微流控芯片
新藥在上市前需要進行大量的藥代動力學、毒性和活性評價等臨床前藥物篩選過程,傳統的方法以動物試驗為主。動物試驗周期很長,耗費巨大,又有倫理糾紛,特別是,動物和人類的代謝系統存在很大差異,把動物身上得到的結果直接用于人體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動物試驗過程種種弊端已成為當今在全球范圍內影響藥物研究和開發的主要瓶頸。
大連理工大學 制藥科學與技術學院、大連化物所林炳承教授, 大連理工大學羅勇副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艱苦攻關,研發成功了一種使多種細胞及組織在體外共存的類器官多功能微流控芯片,該芯片能同時測定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消除等藥代動力學參數、進行藥物的抗腫瘤和肝毒性評價,初步具備了試驗用動物的功能,該芯片由數個基本模塊依次由上而下連接構成,可以靈活組合,規模集成,并根據實際需要任意更換其中的細胞和組織種類以及模塊的疊放順序,為微流控組織-器官芯片進行藥代和藥理研究,并最終取代臨床前動物試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該成果以“一種可以在臨床前全面評價候選藥物成藥性的多層微流控芯片平臺”(A Laminat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Comprehensive Preclinical Testing in the Drug ADME Process)為題,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的子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該工作得到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項目(2013ZX09507005001)的資助。
來源:中國高校之窗
標簽:   微流控 微流控芯片 類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