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華受邀出席諾貝爾微流控主題高端論壇
6月5日至8日,由諾貝爾基金會主辦的諾貝爾微流控主題高端論壇(2017 Nobel Symposium on Microfluidics)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nga-S?by會議中心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瑞典等10個國家的全球30位微流控領域著名學者匯聚于此,就微流控領域發展趨勢以及未來應用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深入研討。我所秦建華研究員受邀出席論壇并做專題報告。
自1990年瑞士Andreas Manz教授最早提出微流控概念至今,該領域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因其涉及的學科多樣性、技術靈活性與功能廣泛性等特點,在化學、生物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顯示出重要的應用前景,并已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前沿交叉學科。該領域的重要奠基人,美國哈佛大學George Whiteside教授在報告中系統回顧了微流控發展歷程和重要里程碑事件,并將該領域想象地比喻為正處于“后青春期”。他特別強調,目前微流控領域已成功渡過了早期技術探索、方法學建立和初級應用階段,未來將著重于在公共健康、醫學診斷、環境監測和藥物開發等領域的應用與市場化。美國斯坦福大學Stephen Quake教授著重介紹了大規模集成微流控系統的工作原理、微流體理論與集成應用。美國哈佛大學三院院士David Weiz教授詳細闡述了液滴微流控系統的多相流特性、物理機制及其在單細胞測序與精準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哈佛大學麻省總院Mehmet Toner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Luke Lee教授和荷蘭特溫特大學Albert van den Berg教授等分別介紹了集成微流控系統在腫瘤液態活檢、快速醫學診斷、干細胞和海洋環境等領域的應用。秦建華研究員以器官芯片為主題,介紹了這一新興前沿技術在疾病模型、機制研究與藥物評價等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本次論壇是國際范圍內微流控領域的一次高水平、深層次的學術研討會,展現了微流控技術與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深度交叉與融合發展的趨勢,將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國科技部近期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微流控系統已被列為人口健康方向的關鍵技術,由其延伸而來的器官芯片技術也被2016年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列為“十大新興技術”之一。
諾貝爾系列高端論壇主要由諾貝爾基金會發起,自196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162期,在學術界享有很高聲望。該論壇主要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出席,其目的在于促進多領域的重大科學進展和國際學術交流,并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深入研討與權威展望。
文章來源:中科院
標簽:   微流控 微流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