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侯旭團隊在彈性體高分子膜基材料微流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受到柔性血管的啟發,廈門大學侯旭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彈性體高分子膜基材料微流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著名材料綜合性期刊Small (IF=8.6)上發表了題為“Bioinspired Universal Flexible Elastomer-Based Microchannels”的最新研究成果。
柔性微流控系統由于其可伸展/彎曲,通過與人體皮膚表面直接接觸,可用于便攜式可穿戴電子設備,為生命體征提供重要的參數。然而,由于柔性微流控系統復雜的制備工藝和基底材料的限制等巨大的技術挑戰,是制約其應用的重要問題。同時,制備動態的且孔徑可控的微流控系統仍然具有挑戰。
廈門大學侯旭課題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制備柔性可拉伸的高分子彈性體微通道。他們選擇一種高柔韌性和高粘附力的高分子材料,不僅可封裝微流體通道,而且可以利用激光刻蝕等技術,在其表面制備各種復雜的微通道圖案,作為重要的基底材料,制備出了多維度彈性體微通道,且孔徑尺寸可以動態調控。這種彈性體微通道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可在未來傳感應用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侯旭教授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多尺度孔道材料的研究,通過與包括材料設計、理論計算、器件制備等十余個國際實驗室的密切合作,展示了一個從界面物理和材料化學研究納米孔道智能門控的獨特方法,近年來在膜科學(Small, 2018, 1703283; ACS Nano, 2018, DOI: 10.1021/acsnano.7b07923)、多尺度孔道材料(Adv. Mater., 2016, 28, 7049-7064)、仿生微流控(Nat. Rev. Mater., 2017, 2, 17016; Chin. Chem. Lett., 2017, 28, 1131-1134; Acta. Phy. Sin., 2016, 65, 178301)以及智能材料方面(Sci. Adv., 2018, DOI: 10.1126/sciadv.aao6724; Nat. Commun.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3194-z)做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該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批準號:21673197),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項目批準號:B16029)和廈門大學校長基金(項目批準號:20720170050)等資助與支持。
(文章來源:DT新材料一DT高分子在線 轉載僅供參考學習及傳遞有用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權益,請聯系刪除)
標簽:   柔性微流控系統
- 上一條微流控產業收購戰白熱化
- 下一條微流控芯片反應器:從簡單到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