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云集,三會合一:2016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順利召開
前言:2016年5月7日上午,2016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在蘭州大學順利召開。
2016年5月7日上午,2016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在蘭州大學順利召開,由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致開幕詞。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主辦,蘭州大學承辦,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協辦,邀請六十余名國內外知名學者作一系列報告,吸引了國內外五百余名專家學生參會。
開幕式現場
上午大會特邀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西北工業大學Pavel Neuzil教授和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陳勇教授做精彩報告,由復旦大學楊芃原教授和南京大學鞠熀先教授主持。
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
陳洪淵院士從多個角度回顧了近30年微納流控芯片技術的發展歷史,并做以總結和展望。由于微納流控起源于分析學科的電泳微型化,始終與分析學科緊密聯系,因此陳院士主要以微納流控分析系統的學科交叉為主線進行講述,報告中選擇了數個有代表性的案例,總結其研究模式和策略,以挖掘微納流控服務于科學前沿的核心優勢。最后,回溯微納流控的根本物性,以期從根源上推陳出新,實現方法學上的創新。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玉奎院士
對生命活動的功能執行體—蛋白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不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動的本質,而且發現的關鍵蛋白質對于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以及建立相應的診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樣品的復雜性給蛋白質組分析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張玉奎院士介紹了其研究團隊近年來通過發展樣品預處理、分離和定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平臺,顯著提高了對蛋白質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
西北工業大學Pavel Neuzil教授
Pavel Neuzil教授于2015年入選中組部“外專千人計劃(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受聘于西北工業大學,是微機電系統、微納流體、微流控芯片等領域的技術專家。其研制的手持型快速PCR儀成功用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的快速檢測,并在疾病診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陳勇教授
陳勇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為納米科技及其在信息與生物工程等方面的應用。在納米加工制作新技術及新工藝,納米加工(包括高分辨率X光光刻,納米膜壓及軟光刻),納米結構物理(納米磁學及超高密存儲,納米光學及集成光學,近場光學及光子晶體)以及微流體器件制備和應用等領域均有卓越成果。目前主持研究大規模納米結構及納米器件制備的新工藝及應用、微流體生物分子及細胞的檢測、基因芯片改進、微流體集成光路等課題。
此次會議包括大會報告、專題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墻報等多種交流形式,同時舉辦相關儀器設備和產品展覽會,共持續四天。此外,會議特設四個分會場,包括多個主題:微流控學與納流控學、微全分析系統、毛細管電泳 、毛細管電色譜、高效液相色譜或超高效液相色譜、微納生物分析,與上述技術聯用的檢測技術如光譜、質譜和電化學技術等 ,以及上述技術與系統在化學、生物、醫學、藥學、環境和食品安全等領域中的應用。
標簽:   微流控芯片 微流控 基因芯片 微納尺度
- 上一條微流控技術研究的若干進展
- 下一條“芯片實驗室”打開個性化醫療大門